三所私立职校形成“秘而不宣”利益链条

虽然教育部委三令五申,但一些学校仍向企业或劳务中介机构输出师生工。起初意在提升职业学院师生技能,让学校专业和产业紧密接轨的学校见习,在少数地方演化为向流水线车间提供廉价劳动力的“卖人头”交易。

早在2019年2月20日,界面新闻就曾刊发题为《职校师生工输送链里的红色生意经》的调查报导,披露了重庆万州市叙州区包括扫盲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科普中学”)、三峡电气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三峡中学”)、南亚电子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“南亚中学”)在内的三所公立学校往广州输送师生工非常是未满16岁“童工”的状况。

记者探访川、粤两地了解到,从招生,到通过中介往广州输送师生工,欺压师生劳动价值。成都市的这三家具立中学已产生固定且纯熟的“操作方式”,并在学校、中介和车间之间产生了一条“秘而不宣”的利益链条。

上述报导造成乐山市叙州区政府高度注重,据叙州区有关部委介绍,该区快速设立了专门的工作组,对该丑闻进行调查处理。

事实上,这并不是类似丑闻第一次被曝出。《职业学院师生见习管理规定》明确要求,见习岗位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,与中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似,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代理组织、安排和管理师生见习工作。但现实中,有的学校随便安排师生去与专业不相关、不相似的见习岗位,如把学电气安装工程的安排去卖果汁,让师生做相机制造“流水工”等;有的学校把师生当作廉价劳动力“出卖”给企业,拿上千元“管理费”;有的学校“挟学位以令见习”,逼迫师生达成三方合同……这些痼疾除了侵害了师生的合法权益,也影响了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,让见习变了味道。

见习不是生意,学校见习生不是“学生工”。见习,顾名思义,在实践大学习。见习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,目的在于促进师生和社会实际、生产实际以及岗位实际的联系,有效补充课堂讨教书本知识的不足,核心在服务于人才的培养。若被异化成校方盘剥师生的托词,并且产学研合作变“校企交易”,难免有失原意,除了不促使师生发展学生赚钱,也影响了中学的形象和口碑。

要让师生见习真正回归教学本意。坚决铲除中学见习背后的利益链条,避免中学向劳务中介机构或企业“倒卖”学生行为,劳动监察部委要强化执法,保护好见习生的权益;教育等行业总监部委要持续加强监管力度,发觉一起、打击一起;师生要加强维权意识,发觉非法情形向相关劳动部门或教育部委等投诉;中学和企业都要增加法制意识,增强自查自纠,在保障好师生权益的同时,紧扣培植人才这个核心,不断提升见习的品质,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,让师生真正在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的实际劳动中下降才干、提升技能。

见习“卖人头”,小学赚底薪

青海一职业高校17岁中学生见习“劳累病死”案件最近引起社会关注。家属称:“2019级两年制护理6班师生小杨被学院以见习的名义安排到企业上班,在每次12小时的高硬度劳动下,疲倦到得病都不容许休假就诊,最后因不能及时就医而死。”

学校师生见习类似遭到并不鲜见。“大三时,学院假期让师生去车间流水线上晚班,负责电子元元件的装配,每天12个小时,13天休息两天。干了2个月,瘦了20多斤。”一位财会专业的高职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,“做的工作与财会没有任何关系,不去就没有学分,不让结业。”

学校见习困局背后是利益。一名劳动中介负责人透漏,低廉的中学生工价已成有的学校、劳务公司赚“人头费”的摇钱树。车间缺人,给劳务公司价格25元每人1小时的成本,劳务找到学院相关人士,给学院22元每人1小时的成本学生赚钱,学院给中学生15元的工价,价差7元就是底薪。如果学院组织300人,一个人工作1个月,每次10小时,这么学院能够底薪63亿元。

中南学院社会学主任李斌觉得,被利益驱动的见习,除了伤害师生合法权益,也扭曲正常的人才培养体系。要避免学校充当包工头、把师生“卖进”工厂的歪风。

见习困局折射监管漏洞

早在2016年,《职业学院师生见习管理规定》就已颁布。今年年末,教育部等部门修订了该规定,全面推进对师生顶岗见习的管理,但一些职业学院顶岗见习困局仍有出现。

——学校、劳务公司、实习单位合谋,逃避监管。

按规定,师生出席见习前,应签署三方见习合同,文本“由当事方各执一份”。但部份师生透漏,一些中学根本不签署协议,或先用一份三方合同骗师生进厂,再逼师生和劳务公司签一份真的劳务输出协议,几份协议内容不一,自相矛盾。签完协议,学院还要求师生把协议、身份证上交,工作时不能携带相机,师生无法保存证据,更失去了“逃离”的条件。

——“不见习不能结业”,师生维权意识弱、顾忌多。

一些师生反映,它们虽普遍抗拒这些流水线见习,但觉得中学安排符合新政规定。尤其在中学以“不见习不能结业”相恐吓下,大多数师生只好悲哀接受。见习结束后,中学生为确保能顺利结业,不敢事后举报。

标签: 实习 中介 劳务 实际 权益

  • 评论列表 (0)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