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送福利还是挖陷阱?当心那些“能赚钱的App”
是送福利还是挖圈套?提防这些“能挣钱的App”
看视频挣钱、玩游戏挣钱、读新闻挣钱,甚至走路睡着也能挣钱……面对这样的宣传,你心动了吗?近些年来,一批打着“躺赚”“走赚”“玩赚”旗号的挣钱类App频频出现,凭着听上去毫不费劲的利润形式任务赚钱,吸引大批用户下载安装。这么,使用者真的能从中赚到钱吗?
广告推广无孔不入
在玩游戏、刷微博、看短视频时,不少用户都曾见到过植入的挣钱类App广告。这种广告的宣传语无不指出,只要借助零散时间在挣钱类App上进行简单操作,就可以获取相当优厚的利润。低投入高回报的诱惑,吸引不少用户点击广告链接下载软件。
同时,网上随处可见的“赚钱经验贴”,也为挣钱类App带来不少流量。“给你们介绍一个通过阅读挣钱的App”“真的可以挣钱的App”“我是怎样用某App挣钱的”,这种遍及于网路平台的“经验贴”,看似是一篇篇个人的经历记录,而实际大多是在打着分享经验的旗号,为App做推广。
去除铺天盖地的植入广告和“软”推广,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关系网也成为挣钱类App利用传播的工具。在社交软件上,不少手机用户都收到过好友发来的推广链接,如点击链接下载一些软件。不少App在吸引用户点击下载后,又会以例如“成功推荐亲朋好友获奖励”之类的诱惑,吸引用户向身边亲友介绍“拉新”,加速了这种App的“跨圈”传播。
挣钱背后“套路”多
在挣钱类App上获得利润,真的毫不费劲吗?一次碰巧的机会,家住广州的张男士经朋友介绍,下载了一款堪称“刷刷新闻才能挣钱”的资讯App。但她在使用后发觉,要想真正在这款App上赚到钱,“那是比登天还难”。
张男士告诉记者,在该App中阅读新闻、分享资讯、推荐好友注册、每日签到等都可以获得金币,金币可以换取为奖励金并提现。这个挣钱模式看似非常合理,可实际上却有着层层“套路”。
首先,根据规则,要想攫取1元的奖励金,用户须要在App中浏览500分钟左右的信息。“花大量时间耗在App上赚这1块钱,很不值。”其次,想赚到了钱就马上提现也不可能。App规定,用户累计凑足30元奖励金,能够选择提现。而在累积奖励金的过程中,“赚钱”的门槛会越来越高,任务难度和体量会成倍下降。面对着越来越繁杂的任务,张男士最终选择“卸载了之”。
更让人惊讶的是,鼓捣半天没把钱提出来,还可能把自己个人信息给“卖”了。学院生小萱以前是一款游戏类挣钱App的用户,后因任务的不合理没三天就选择了舍弃。但在下载App以后一两个月,小萱开始频繁接到恐吓电话,内容大多与网贷或“刷单”相关。追忆起近来的经历,挣钱类App成了最后锁定的问题来源。“在注册用户时,我填了真实姓名、手机号、身份证号和个人地址来通过实名认证,显著是这个App窃取了我的个人信息。”
社会号召行业监管
App挣钱真的没有这么简单。从注册使用到现金提现,整个过程陷阱重重,一不小心,除了枉费工夫,还可能被“坑”。
有律师表示,挣钱类App目前还处于法律真空之下,没有资质保证,穿行于监管的黑色地带。若果不通过立法去规范这类行为,可能会由此引起违规犯罪行为。
其中任务赚钱,有部份挣钱类App存在鼓励发展“下线”,使老用户、新用户之间构成上下层级的现象。而出席者本人则直接以间接发展的“下线”人数为根据估算和给付酬劳,产生了“金钱链”。这种披着“赚钱”外衣的奖励模式与传销的构成要件相像,容易使用户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传销的旋涡。
同时,在挣钱类App中还存在虚假广告宣传的问题。专家表示,挣钱类软件若果以虚假或则引人误会的内容误导、误导消费者,已违背广告法的相关规定。
面对挣钱类App产业中存在的顽疾,业内人士强调,公安、市场监管及网信等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,合力整治,同时完善规范和专业的监管体系,强化这种App的准入审查、用户信息管理和资金监管,推动行业健康发展。